谈鞋内底足印压痕特征
作者:毕思特科技 来源:毕思特科技 浏览数:5592 发布时间:2018/7/10 10:02:32
谈鞋内底足印压痕特征
内容提要:
刑事案件中对足迹的发现、提取、利用是很寻常的事,人们已习惯了运用各种检验技术对鞋外底遗留足迹特征检验、运用。而本文则是作者在总结实际办案的经验和教学研究中的基础上,打破常规,以鞋内底足印为切入口,重点谈谈鞋内底足印压痕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特点及应用。
关 键 词:
鞋内底足印 形成机理 特点 应用
在各类刑事案件中,足迹历来是现场遗留、发现、提取率最高的痕迹之一。随着刑事技术的迅速发展,足迹检验的方法、手段也逐渐增加。近十几年来,足迹步法特征检验技术、足迹动力形态检验技术、足迹中不同种类鞋底磨损特征检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足迹检验从单纯的认定遗留鞋子,发展到对足迹遗留人的个体识别认定,这无疑使足迹检验技术一个质的突破。综观上述足迹检验的技术和方法,不难发现都是利用了足迹中所反映出脚的着力点、着力面、着力的大小和与所穿鞋子相应部位磨损点、磨损面、磨损程度的轻重,以及形成鞋印相应部位反映出的压力点、压力面、压力的大小三者相互一致的机理。而这一机理的产生与足迹遗留人的脚型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者总结在实际办案和教学研究中的情况,认为鞋内底足印对着力、磨损和压力三者相互一致的机理反映的更为透彻,对脚型的反映更为客观真实和直接。利用其对现场赤脚印的检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直接认定同一的结果。
一、鞋内底足印的表现形式及形成机理
鞋内底,在制鞋行业中称谓鞋的膛底,人们日常生活中俗称鞋内底。鞋内底足印是指鞋子在穿用过程中,人的赤脚或穿袜子的脚与所穿用鞋子的内底反复接触摩擦,在鞋内底面上形成其脚型的印痕。
人在穿鞋行走周期性运动过程中,人的两只脚穿用不同种类的鞋子,在脚掌或穿袜的脚底的各凸起部位与鞋内底或鞋垫之间接触时,人体的汗液通过脚掌皮肤乳突花纹上的诸多汗孔溢出后和脚掌或袜底上附着的污垢混合,粘附在鞋内底或鞋垫上,加之体重的作用经脚掌与鞋内底产生反复不断的摩擦,鞋内底的汗垢与时增加,久之,鞋内底上就逐渐形成脚型的印迹。汗液分泌越多,粘附附着污垢越多,鞋子穿用的时间越长,会使得足印迹与鞋内底的反差则越深、越明显。穿用的时间越长、鞋子越陈旧,鞋内底不但会出现明显的足印,鞋内底的衬布或皮革纤维还会因长期浸沤磨损,重压点和重压面则为更为明显。
二、鞋内底足印压痕的特点
鞋子是人脚与地面接触的中垫,人在行走过程中,人脚承担着人体的全部重量,受多方面力的作用,通过鞋的外底与地面接触,起着衬垫、缓冲、保护脚的作用。人脚与鞋的内底直接接触,由于脚掌的汗液与污垢而在鞋内底形成足印。鞋内底足印的形成与赤脚印、鞋印同样受人的性别、体态、年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的内在因素和人所不同生活、劳动、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但鞋内底足印在同等的形成条件下,同时又受到脚型和所穿用鞋子种类不同的双重制约,从而导致鞋内底足印的表现形式与赤脚印、鞋印的表现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鞋内底足印是人脚掌与鞋内底反复不断的接触而多次形成的。其虽然不能像赤脚足印和穿袜足印那样更为明显地反映出脚型的轮廓、各部位的形象特征和特征间的搭配关系,但在人脚与所穿用鞋子的长短、肥瘦相适应的情况,鞋内底足印已基本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人体脚型的轮廓及脚型各部位的形象特征。
(二)、鞋内底一般是用较细密的材质制作,有较好的吸附性、渗透性和弹塑性能。作为足底与地面之间的承受介质客体,鞋内底直接承受着人体重压集中于足底的作用力,并通过鞋外底传导到地面,能够明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足底作用力的压痕形态特征。这种足底作用力的压痕形态特征是足迹检验鉴定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三)、鞋内底足印先于鞋底磨损特征的出现。人脚掌与鞋内底直接接触,在人体重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鞋内底足印压痕,足印压痕形成的本质是重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压痕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的作用结果,产生鞋底磨损特征。磨损是鞋内底压痕的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所以凡是穿用过的鞋子,不管穿用时间的长短,鞋内底足印压痕一定存在,但不一定就会形成产生鞋底磨损特征。
三、鞋内底足印与赤足印、袜印、鞋印的区别
鞋内底足印与赤足印、袜印一样都能够反映出足型轮廓特征,并能反映出脚型各部位的形态和各部位的长短尺寸。但鞋内底足印与赤足印、袜印之间还是有所区别。
(一) 赤足印
赤足印,系人的足直接与承受客体一次接触所形成得足印。鞋内底是人的赤足或穿袜子的足与所穿用鞋内底反复接触摩擦接触形成,、赤足印反映出的足型轮廓特征、脚型各部位的形态都比鞋内底足印反映出的足型轮廓特征、脚型各部位的形态清晰。特别是在脚型各部位边缘形态特征,赤脚印要比鞋内底反映的更为完整、清晰。一般情况下,赤足印反映的脚趾呈分散状,脚型各部位尺寸基本与赤足相同,有条件的赤足印还会直接反映出足底的乳凸纹线痕迹。而鞋内底足印因受鞋子结构、质地和穿着适度的影响,脚趾多呈收拢状,脚型各部位尺寸与赤足多少有异,往往会小于赤足的实际尺寸。
(二)袜印
穿袜足印系穿着袜子的足与承受客体直接一次接触所形成的足印。鞋内底足印与穿袜足印虽都能够反映足型轮廓特征,并都能反映出脚型各部位的形态、尺寸的大小。两者反映出的脚趾搭配关系基本相同。但袜足印主要是受袜子的结构、质地的影响,一般情况袜子是由质地柔软细腻的棉线、丝线、尼龙线编制而成,能够反映出袜子的外在结构特征、质地细腻的袜子能客观地反映出足型和行走运动特征。鞋内底足印多次形成时均受鞋子的结构、质地、穿着大小适度的影响,有时会受到袜子和鞋子的双重影响,脚型各部位形态、尺寸不如袜印那样明显清晰。
(三)鞋印
鞋内底足印是人足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在鞋子内底上直接形成的足印,有足型轮廓特征和脚型各部位的形态地反映,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反映出足底各骨骼着力部位的压力点和压力面。鞋印则是人足在人体重压力和鞋外底与承受客体表面相互接触摩擦力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足印,其所反映的重压点、重压面与鞋内底的压力点和压力面在位置、形态上是相应一致的,但鞋内底足印没有运步行走过程中形成的步态特征和磨损特征反映(如:起落脚特征、磨损点、磨损面)。而鞋印在形成过程中同时受重力和运动摩擦力的合力作用,即能有压力点、压力面的反映,同时会出现步态特征和磨损点、磨损面特征的反映。
四、鞋内底足印在足迹检验中的应用
鞋内底足印是人脚掌与鞋内底反复不断的接触而多次形成的,其虽然不能像赤脚足印和穿袜足印那样更为明显地反映出脚型的轮廓、各部位的形象特征和特征间的搭配关系,所以鞋内底足印在足迹检验中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鞋内底足印的形成主要受鞋子种类和鞋子大小的影响,在鞋内底足印检验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一)、鞋子的种类对鞋内底足印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鞋子,其结构形式也不同,对鞋内底足印的影响;布鞋、胶鞋,平底皮鞋、休闲鞋多属于平底鞋,其鞋内底足印在大小,形态上与脚型基本相同,前后压力比较均匀;带跟皮鞋,鞋跟的高低对鞋内底足印有一定的影响,鞋跟越高,鞋内底足印反映出前掌和脚趾部位重压越明显,五趾形态相对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拖鞋属于“开放性”鞋种,人脚除少部位受袢带约束外,大部分外露,不像其他鞋种那样对人脚有所限制,行走时主要是脚背与脚掌的作用出现拖步行进,鞋内底足印反映五趾形态有所变化,足印外侧较重,脚型轮廓边缘不实,但拖鞋内底表面多有防滑花纹,随着穿用时间的长短,会反映出轻重不同程度的磨损,对检验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二)、鞋子的大小对鞋内底足印的影响:
人脚与所穿用鞋子的长短、肥瘦相适应的情况,鞋内底足印已基本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人体脚型的轮廓;大脚穿小鞋,脚受鞋子前后挤压,会出现趾节变短、趾肚变大、趾间隙变窄向中趾集中靠拢的五趾趾位变化,轮廓边缘不明显,足印小于脚型;小脚穿大鞋,脚在鞋子中会出现前后移动,鞋内底足印轮廓边缘不明显,足印大于脚型,脚型各部位的形态特征的长短尺寸相对有所变化。
另外,鞋内底足印的反映是否清晰,主要受鞋子穿用时间长短的影响,只要穿用过的鞋子,鞋内底都会有足迹印痕反映,鞋内底足印反映不明显时,可采用显现汗液指纹的方法加以显现,并可借助多种不同光源帮助观察。
由此可见,鞋内底足印压痕在足迹检验中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直接认定同一的结果。而鞋内底足印压痕只是鞋内底足印特征中的一种,还有其他许多特征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加快足迹检验技术的研究步伐,使足迹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在证实犯罪、打击犯罪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