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微光夜视仪的发展历史
作者:毕思特科技 来源:毕思特科技 浏览数:8135 发布时间:2013/9/30 18:01:35
军用微光夜视仪的发展历史
微光夜视仪原理:仪器利用夜间目标反射的低亮度的夜天光星月光大气辉光等自然光,将其增强放大到几十万倍,从而达到适于肉眼夜间进行侦察、观察、瞄准、车辆驾驶和其它战场作业。
特点:因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夜天光进行工作,属被动方式工作,因此能较好的隐藏自己,微光夜视仪对从事特殊工作的部门,如军事、刑侦、辑毒、辑私、夜晚监控、保卫的应用等、它都是最合适的。
微光夜视仪现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为三级级联式微光夜视仪(由3个0代光电管串联组成)。第二代为微通道板式微光夜视仪,第三代为|||-V族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像增强器微光夜视仪。在第二代向第三代过度时发展了一种超二代的光电管称二代加,其技术性能仅次于三代产品。微光夜视仪如细分类那么就是0代、1代、2代、2代加、3代、共五个档次。微光夜视仪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已比较成熟且成像质量好,造价低、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它们仍然是世界夜视装备一主要装备。二代加和三代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图像清晰、功能全、实用等特点。是军队、公安、武警、海关、石油行业、新闻采访、旅游、水产养殖、大自然爱好者、及其它行业夜晚工作不可缺少的装备。
但是由于微光夜视仪核心部件微光像增强器属高科技产品,工艺特别复杂、成本高、价格相对较高。但从性能价格比看,还是相当好的。
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微光夜视仪分为主动式微光夜视仪和被动式微光夜视仪两种:主动式微光夜视仪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被动式微光夜视仪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 “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
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红外线视仪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尽管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红外线,但受到红外元器件的限制,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很缓慢。直到1940年德国研制出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后,才使红外遥感仪器的诞生成为可能。此后德国首先研制出主动式微光夜视仪等几种红外探测仪器,但它们都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使用。几乎同时,美国也在研制微光夜视仪,虽然试验成功的时间比德国晚,但却抢先将其投入实战应用。1945年夏,美军登陆进攻冲绳岛,隐藏在岩洞坑道里的日军利用复杂的地形,夜晚出来偷袭美军。于是美军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红外夜仪紧急运往冲绳,把安有微光夜视仪的枪炮架在岩洞附近,当日军趁黑夜刚爬出洞口,立即被一阵准确的枪炮击倒。洞内的日军不明其因,继续往外冲,又糊里糊涂地送了命。微光夜视仪初上战场,就为肃清冲绳岛上顽抗的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式微光夜视仪具有成像清晰、制作简单等特点,但主动式微光夜视仪的致命弱点是红外按照灯的红外光会被敌人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出微光夜视仪,它不发射红外光,不易被敌发现,并具有透过雾、雨等进行观察的能力。
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月13日半夜,英军攻击承军据守的最大据点斯坦利港。3000名英军布设的雷区,突然出现在阿军防线前。英国的所有枪支、火炮都配备了微光夜视仪,能够在黑夜中清楚地发现阿军目标。而阿军却缺少夜视仪,不能发现英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英军火力准确的打击下,阿军支持不住,英军趁机发起冲锋。到黎明时,英军已占领了阿军防线上的几个主要制高点,阿军完全处于英军的火力控制下。6月14日晚9时,14000名阿军不得不向英军投降。英军领先微光夜视仪赢得了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1991年海湾战争中,在风沙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由于美军装备了先进的微光夜视仪,能够先于伊拉克军的坦克而发现对方,并开炮射击。而伊军只是从美军坦克开炮时的炮口火光上才得知大敌在前。由此可以看出微光夜视仪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